前不久,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统计遗传学家大卫·希尔团队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声称他们找到了149个与收入有关的基因位点。其研究结果表明,可能是遗传效应加剧了近代英国的一些社会经济不平等。
看起来,这又是一个基因决定论的实例,换句话说,更生动:一个人一辈子能挣到多少钱,能不能成土豪,基因早就决定了。
希尔等人对英国生物样本库中286301位受试者(39-73岁)的基因数据和家庭收入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结果找到了30个与家庭收入有关的独立基因位点,其中有29个是首次发现,同时用另外一种分析方法,又找到了120个与家庭收入相关的位点。
以30个与挣钱有关的基因而论,其中有18个与智力相关。以149个基因位点计算,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只有7.39%。且按照希尔等人的基因模型,只能预测1.2%-2%的家庭收入差异。这也意味着,如果一个家庭或一个人年收入是10万,只有1200-2000元是与基因有关。所以,希尔等人也认为,家庭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遗传。
但为什么又有人认为,希尔的研究找到了“挣钱基因”呢?原因就在于,该研究的确找到了基因和挣钱之间的些许关联。此前也有过类似研究,一项涉及10万英国人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2个基因位点)占家庭收入11%左右。这些研究说明,基因与挣钱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只是这种关系并非是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智力、健康、精力等生物性状来间接影响收入。
即便如此,公众对这样的研究依然充满质疑:收入差异是阶层固化的结果,而不是基因导致的,用生物学方法研究社会问题,会“败坏科学的名声”。
我本身对这样的研究也保持怀疑,首先基因检测的准确性本身就存疑;而即便基因检测准确,这类研究的未来应用也让人担忧。例如,即便我们寻找到了一些能决定一个人生物特征的基因,例如决定智商的基因,但想用这样的基因来设计后代,无论是改变基因还是进行人工妊娠,都难以做到。
《细胞》杂志2019年11月21日发表的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卡米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表明,假定一对做试管婴儿的夫妇,想从10个受精卵里挑选出智力最高或是身高最高的宝宝,他们其实很难如愿。根据计算模拟结果,虽然能给每一个受精卵打分,并从中选出得分最高的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