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优网
 

红斑狼疮遗传“暗物质” 生物学功能被揭示

   2021-11-01 640
核心提示:  1月8日,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研究所沈

  1月8日,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研究所沈南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性红斑狼疮非编码遗传位点控制免疫细胞特异性增强子的表观修饰调控疾病关键microRNA表达》。该研究整合了表观遗传学、3D基因组学及CRISPR技术,阐明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关键通路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在特定免疫细胞亚群中异常表达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为今后系统鉴定大量SLE非编码遗传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及发展细胞特异性干预手段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据沈南介绍,SLE是一种多发于女性,能够造成多个器官受损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但是该病的病因不明,而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大量研究提示遗传和环境因素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比如在SLE患病人群中,同卵双胞胎的发病概率要远远大于异卵双胞胎。因此,对决定遗传的基因组功能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示SLE的发病机制,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沈南研究团队一直聚焦于遗传和SLE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利用传统的一代测序和先进的二代测序以及外显子测序等手段,发现了多个与SLE相关的疾病易感基因和位点,相关研究证实了SLE的遗传易感性,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证实和广泛关注。但是目前的研究显示许多疾病易感位点作为遗传标签而不是功能性的疾病位点存在,只有确定功能性的遗传易感位点,解析其中的分子机制,才能为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相关研究也一直是遗传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在人类基因组中,非编码序列占据99%,但这些非编码序列并不是没有功能的。比如增强子,作为非编码序列的一部分,决定了基因能在哪一种细胞中表达以及细胞分化的命运。有趣的是,遗传发现的狼疮遗传易感位点大多位于非编码区,而且位于增强子区域。基于上述发现,研究人员猜想位于增强子区域的疾病易感位点可能作为一个标签,提示基因组中哪些疾病易感位点是有功能的,哪些调控区域能够参与SLE的发生发展。

  为此,研究人员首先综合利用遗传学、表观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多组学技术确定具有潜在调节功能的疾病易感位点。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进一步通过CRISPR激活系统导入狼疮病人的外周血细。

 
标签: 好优资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1801712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