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理咨询行业迅速发展。根据企查查的数据,我国经营范围含心理咨询的企业已达12万家。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心理咨询机构收费很高,但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有些是几个月简单培训拿证“速成”的;有的咨询师只顾推销,付费后“变脸”;有的则对服务对象不断打压,批评“情商低”“不懂沟通”“情绪管理能力差”等。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变快,职场竞争加大等,对不少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相关部门出台了很多文件,要求重视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咨询服务能力。比如,按照2017年1月原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心理咨询服务将深入到校园、医疗机构、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心理咨询人才缺口巨大,有更多人参与培训或从事该行业,这本身是一件好事。
然而,零起点、经几个月的培训就拿证上岗,由这样的人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人不免对整个行业充满担忧。心理咨询需要用心交流,要求心平气和地进行心理疏导,但不少心理咨询服务却充满了打压、埋怨、斗气,更有甚者,还存在夸大宣传、坐地起价等欺诈做法,让接受服务的人不仅不能实现心理减压,反而增添了不少烦恼。
心理咨询业乱象的产生,与部分心理咨询师的从业心态不端正有很大关系。心理咨询师首先要有健康的从业心理,报考心理咨询师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每位立志进入这一行业的人思考。假如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或是为了在短期内赚到很多钱,就会不求能力提升。只有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把自己能赚钱和就业放在次要位置,方会靠真本领入行,靠优质服务而不是靠忽悠赚钱。回答好了这个问题,心理咨询业的诸多乱象,才有望得到很好治理。
此外,健全的行业规范、扎实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力的约束与监管等,是治理当前乱象的重要手段。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要求偏低,缺乏实际操作技能考核,缺乏继续教育和督导,导致诸多获证人员不具备实际开展心理咨询的能力。因此,抬高心理咨询师准入门槛,变一次培训为终身教育、一次考证为定期复考,强化行为约束与过程监管,使心理咨询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能够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