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内心丰富却无法与人沟通,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美丽可爱却沉浸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被称作“星星的孩子”,他们就是孤独症儿童。近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刘靖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邹小兵围绕儿童孤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危害以及干预方法等,向网友进行详细讲解,呼吁社会各界对孤独症儿童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怀。
邹小兵介绍,孤独症,全称孤独症谱系障碍,又叫自闭症,它是一类(组)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的或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以社交沟通障碍、狭隘的兴趣、重复刻板行为以及感知觉异常为核心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孤独症会对患儿的身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中重度孤独症可以致残,轻度孤独症也可以出现严重和复杂的社交、情绪和行为问题。患儿的家庭也常常面临着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孤独症有哪些具体表现?刘靖介绍,孤独症以三大类核心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局限狭窄和行为刻板重复。孤独症孩子会孤僻离群、不主动与人交往,对于各种社交刺激不予关注和缺乏回应,或交往时使用刻板重复的语言、奇怪的行为。患儿在言语交流方面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包括言语发育迟缓,对言语理解困难,甚至有些患儿终身没有语言。
然而,早期发现孤独症是较为困难的,如何及时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此类疾病呢?邹小兵表示,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提出了 “五不法”:当一个孩子在1岁半左右时,如果出现“不怎么看”“不怎么应”“不怎么指”“不怎么说”或者“行为有些不当”,家长就应引起注意,可以去有相应专科的医院就诊。
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是一个共患病比较多的疾病,包括精神方面的共患病,如智力发育障碍、睡眠方面的障碍、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感障碍、抽动障碍等。同时,孤独症患儿也有更高的风险罹患某些躯体方面的疾病,如癫痫、脑瘫、结节性硬化、胃肠功能紊乱等。
据了解,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世界各国在孤独症的干预、教育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邹小兵表示,如今,儿童被诊断为孤独症不再被认为无法治疗,有很多干预方法能够很好改善孤独症儿童过去所认为的不良预后。
组织计划即为使用“结构化教育”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