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秋水仙碱,在痛风治疗界的名头是响当当的,不仅资格老,疗效也不错。许多痛风患者都知道它,在家中常备,痛风一发作,吃上几片立马疼痛减轻,有些人甚至把它当作治疗痛风的“神药”。但秋水仙碱有个缺点,虽然见效快,但这“跑肚子”的副作用不是谁都能受得了的。往往是痛风不痛了,可浑身无力、上吐下泻,这滋味着实不好受。
为什么吃了秋水仙碱会这样呢?按照说明书的指导吃的,难道还不对吗?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秋水仙碱治疗痛风的正确吃法,看你吃对了没有。
首先来了解秋水仙碱这个“神药”。秋水仙碱是由两名法国科学家于1820年从秋水仙的球茎中提取出来的,但在这之前,秋水仙的萃取物在公元一世纪就被人们用于治疗痛风了。直到今天,临床上仍然在用秋水仙碱来治疗痛风,也说明其疗效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研究表明,秋水仙碱可以“抑制白细胞中参与有丝分裂的纺锤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内细胞器的移动和物质转运,并阻止趋化因子的释放,降低多形核白细胞的游走、趋化和吞噬活性,同时还能抑制酪氨酸磷酸化和白三烯LTB4的产生,从而达到消炎镇痛的目的”。是不是觉得上面这段话太深奥,看不懂?其实说白了,就是秋水仙碱能够抑制人体内参与痛风炎症的白细胞活性,使其不能产生炎症因子,从而发挥消炎止痛的作用。所以,在痛风急性发作时选择秋水仙碱作为治疗药物是正确的。
但秋水仙碱在临床应用中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其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目前,国内大部分秋水仙碱药品说明书上对于治疗痛风的用法和用量是这样写的:“口服。急性期:成人常用量为一次1mg,一日3次,症状缓解后酌情减量;或每1-2小时服0.5-1mg,直到关节症状缓解,或出现腹泻或呕吐。”说明书的不良反应中明确写着:“胃肠道症状、腹痛,腹泻,呕吐及食欲不振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80%,严重者可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这下问题来了,既然不良反应发生率达80%,为何还在应用?事实上,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秋水仙碱的药品说明书可称之为“古籍”了,已跟不上科学发展的步伐。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痛风临床研究的深入,痛风的诊治早已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正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痛风的规范化诊疗指南都在不断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