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温竞华、王秉阳)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重新激起了大众对用餐健康风险的关注,幽门螺旋杆菌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也不断被提起。专家表示,小小细菌不容忽视,改变不良用餐习惯势在必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我国成人感染率高达 50%-60%,这意味着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携带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副主任赵东兵介绍,这种细菌的传播与卫生、用餐习惯直接相关。 他说,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在排泄物里存活,如果带有细菌的排泄物污染了食物、水源等,就会造成传播风险。农村地区粪便污染造成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较多。 在城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家庭聚集倾向比较明显,经常是全家大人、小孩都感染,元凶就是共餐中的唾液传播:感染者胃中的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返流到口腔,不刷牙等不良的口腔习惯引起的牙菌斑、牙结石里也会有幽门螺旋杆菌。 “好多人习惯用沾过自己唾液的筷子给他人夹菜。这是表达热情,实际上,给他人带去了健康风险。这就是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比例较高的一个原因。”赵东兵说。 而幽门螺旋杆菌容易被忽视同时也很危险的一点在于,很多无症状感染者并不知晓自身情况,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共餐传播了细菌。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各地流行起一村一镇或百人千人大型聚餐,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培玉表示,此类做法有诸多危险,不应提倡。一方面,大聚餐人多近距离接触,很容易造成疾病传播,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厨师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大量饭菜、使用大量餐具,食品卫生与安全很难保证。 非典时就已有行业协会和公共卫生专家呼吁改掉传统的共济一桌、共食一盘的共餐制,新冠肺炎疫情让“分餐”说再度回归人们视野。有专家表示,分餐虽然对疾病的预防有帮助,但也要考虑到它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此外,中餐的烹调形式使得分餐实施起来较为麻烦。 王培玉认为,提倡分餐不具有强制性,所以执行上存在困难。但要打破固有习惯、养成新的文明习惯需要长期、耐心的国民健康教育。 那么,改变用餐中的不良习惯要从哪里开始? “在聚餐时努力提倡一人一餐盘,如果做不到,使用公筷、公勺也能够大幅降低疾病传播的可能。”王培玉说。经过近年来相关行业协会的大力提倡,公共场合聚餐已经有了一定规范。很多饭店会主动为顾客摆上公筷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