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砖墙是建筑外表面的一种典型材质和工艺做法,在中国古代与近代建筑中均较为常见。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2000年以来专门讨论历史建筑中清水砖墙修复方法和施工技术的学术文章有10余篇,针对这一小小的问题,似乎讨论的已足够充分,但在保护实践中却依然问题重重,各地使用的修复方法、技术、材料五花八门,专家们一再呼吁应该废止的修复方法,在实践中仍能见到,很多清水砖墙建筑在“不当”修复后,已经发生“修复性破坏”。造成当前这种保护理论与保护实践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保护清水砖墙时,到底是在保护什么?换句话说,清水砖墙到底有什么价值?哪一部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保护理念和逻辑的混乱造成了实践中的“好心办坏事”。
价值是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提,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保留并延续有价值的历史构件或历史信息。近代建筑有完整的价值评价体系,可以大致分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再加上李格尔提出的“情感价值”。而作为建筑外表皮的清水砖墙,在近代建筑价值体系中占据什么位置?有没有自身的独特价值?这是回答“近代建筑清水砖墙到底要保护什么”的关键。艺术价值:与古代建筑不同的是,清水砖墙是近代建筑立面艺术风格的重要装饰和典型特征,在设计之初就会根据不同的建筑风格,结合清水砖墙的特性,选择各种不同的色彩搭配、拼花图案、线脚和灰缝,同时也要受经济财力和建筑材料的制约。从外廊式风格、哥特复兴风格、安妮女王风格,发展到文艺复兴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再到装饰艺术风格,不同的建筑风格会有不同的清水砖墙砌法、图案和线脚装饰。
即便是在近代建筑保护技术方法处于领先的上海,出台“负面清单”也是当务之急。当前在工人中流行一种“满敷砖粉、打磨出底”的修复技术方法,简单清洗砖墙表面后,即采用砖粉盖满整个墙面,然后用角磨机打磨,直到露出老砖砖面,将所有难以去除的“污垢”全部磨去,而原来缺角、风化、剥落的部位因满盖的砖粉而修补平整。这种工法修复后的清水砖墙虽然远观整洁,但近观却造成破坏:一是打磨属于物理清洗方法,不可避免的会损坏原始砖墙的表面,而砖在烧制过程中,表面因温度高而更坚硬,加上表层老化后共同形成了防护层,角磨机会在砖表面留下一圈圈弧形的打磨痕迹,实际上已经破坏了具有保护作用的表层,使得砖面更容易发生风化等新生病害;二是不符合最小干预原则并破坏了岁月价值,所有的砖墙被无差别的打磨掉表面的“污垢”和带“古色”的面层,而且根据规范浅表风化或微小缺角不用修复的部位也会被“过度修复”。但这种工法一来不需要挑选材料进行细致的清洗,二来不用逐块修补砖面的缺角、风化、剥落,能大量节省施工现场的人工,大大节约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因而在实际工程中广泛使用。这也更加说明出台“负面清单”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