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砖墙是建筑外表面的一种典型材质和工艺做法,在中国古代与近代建筑中均较为常见。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2000年以来专门讨论历史建筑中清水砖墙修复方法和施工技术的学术文章有10余篇,针对这一小小的问题,似乎讨论的已足够充分,但在保护实践中却依然问题重重,各地使用的修复方法、技术、材料五花八门,专家们一再呼吁应该废止的修复方法,在实践中仍能见到,很多清水砖墙建筑在“不当”修复后,已经发生“修复性破坏”。造成当前这种保护理论与保护实践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保护清水砖墙时,到底是在保护什么?换句话说,清水砖墙到底有什么价值?哪一部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保护理念和逻辑的混乱造成了实践中的“好心办坏事”。
做好艺术价值评估,要对建筑整体的艺术风格有清楚的认知。近代建筑外立面往往是其风格的集中体现,要分清外廊式风格是梁柱式还是券柱式,哥特复兴风格、安妮女王风格的拱券是圆券、尖券还是三圆心券,文艺复兴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构图是三段式还是五段式等等。一般来讲,清水砖墙的色彩搭配、拼花图案、线脚和灰缝等都与建筑整体风格相关联,砖墙的所有细节也是建筑整体艺术价值的组成部分。如果表面被覆盖,则要了解覆盖面层是否也参照了当时某一种典型的建筑装饰风格,进而判断覆盖层是否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进行岁月价值评估,要分清具有岁月价值的原始材料老化和附着在原始材料表面的“污垢”。清水砖墙之美,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砖砌体表层老化后形成的千差万别的颜色微差,能带来与时间维度相关的审美愉悦感,不恰当的清洗方 ** 破坏这种岁月价值。但也有因为油漆、涂料、水渍、动物、菌类、泛碱、烟熏、锈蚀等,而在砖墙表面形成污垢或变色,这些污垢会继续加速砖墙的风化等病害,因此是需要清除的。
在现场勘察之后,如果项目经费中关于外立面保护的专项经费充足,则可以进入实验室分析;若项目经费不充足,则建议对必须补强的部位进行抢险加固,对易于去除的“污垢”进行现状清理,其余部分保持现状。切不可在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采用成本低廉的“不当”技术进行盲目的修复,因为这往往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待到经费充足时,可以再次进入现场勘察和实验室分析等流程。实验室分析需要现场进行材料取样,并记录下材料取样位置、深度及数量。实验室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材料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研究,包括颜色新鲜面及风化物、主要成分、表面构造、老化程度等;砌筑材料和勾缝研究:主要成分、水泥或石灰含量、原始配比、原始骨料的成分类型分配曲线及颜色;覆盖面层研究:覆盖层成分、颜色、厚度以及施工工艺等;主要材料水溶盐的研究及评估。此外,还要进行清洗材料实验:选择不同清洗材料进行清洗效果、环境污染度、操作便利度、经济性等对比,筛选出最适合现场操作的清洗材料。